環(huán)州境內(nèi)聳立的群山之中,東老爺山的海拔并非最高,而它的知名度,卻蓋過了方圓許多大山,是什么原因成就了這座山的名氣呢?
近日翻閱《慶陽通史》,得知元明時期,各方云游道士就開始在東老爺山上修建廟宇,傳道唱經(jīng)。到十九世紀(jì)末,山上共有大小廟宇、道觀、樓閣七十余座,規(guī)模之大,方圓百里無二。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日廟會祭神,香煙繚繞、樂鼓不息,善男信女和各方游客云集于此,盛況空前。那時候,人們稱東老爺山為興隆山。
當(dāng)我們再次登上山巔時,東老爺山安靜地坐臥在四合塬上。初看,好像與周圍的峰巒沒有二致,樸實得如同一位憨厚的隴東漢子。同行的好友說:“東老爺山分北峰、中峰和南峰。中峰突兀,南北兩峰遙相呼應(yīng),余脈綿長,其尾交匯處有碧潭湫壩。兩條山梁如出水蛟龍,自西朝東向中峰蜿蜒攀附而上,勢如‘二龍捧珠’?!蔽翼樦氖謩?,仔細(xì)觀察,果然如此。逶迤的山嶺如兩條巨龍蜿蜒盤旋。俯瞰足下,白云彌漫,環(huán)觀群峰,云霧繚繞。真有登山望天闊,俯首看霄漢的感覺。又一次讓我領(lǐng)略到它的豐富、奇特、不屈、堅強(qiáng)、深邃與曠達(dá)。登高望極,才知天地?zé)o邊唯自己獨小,自命不凡只是淺薄罷了。東老爺山根深源長,融匯了眾多民族文化,承載著數(shù)千年來的民族精神,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歷史滄桑和深邃思想,我等平凡之輩一時實難悟透,它已成為我們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
正在我沉思的空當(dāng),迎面走來一位姓陳的當(dāng)?shù)卮迕?。他給我們講述了發(fā)生在明朝萬歷年間的故事:“一日,一林姓道士,站在深秀峻美的興隆山上,只見山風(fēng)陣陣,衣袂飄飄,不覺頷首捻須,難抑心中欣喜。興隆山遠(yuǎn)跨三省之交,且云香土潤,氣爽清新,有田可耕,有山水可居。于是卜地搭寮,成就了林公與東老爺山的一段千古情緣?!彼D了頓接著說:“這位林道士氣宇非凡、衣冠樸素,為建廟宇,跋山涉水,嘔心瀝血,四處化緣。一日化緣至一財東家,財主財大氣粗,二話不說就要趕他出門。林道正色道:‘我沿門托缽,募化布施,修橋建廟,濟(jì)困扶危,只做功德之事,何錯之有?’言畢,當(dāng)即割下一耳,放入身邊籮筐說:‘你若能用錢壓住這只耳朵,我立馬走人。’林道此舉驚動村人,一傳十,十傳百。眾人紛紛前來圍觀并爭相投幣,就是無法壓耳。財主心想,錢多自能壓住,于是,命人端來一升銀元,倒進(jìn)筐內(nèi)。說來也怪,此耳仍然浮于錢幣之上。他一氣之下,端來一斗銀元倒入,還是未能蓋耳,眾人驚愕不已。林道又言:‘為富不仁者,錢再多也無濟(jì)于事,窮人投幣者方可蓋耳?!@時,恰有一窮漢路過此地,應(yīng)聲而入,掏出一枚銅錢擲于筐中,竟奇跡般地壓住耳朵。林道割耳化緣的事跡不脛而走。越傳越遠(yuǎn)。民眾敬仰林道風(fēng)骨,尊其為神,積極捐款,建廟資金很快籌齊,廟宇得以擴(kuò)建。后人念其功績,蓋廟以祀?!毖援叄麚]手指向一座廟宇說:“現(xiàn)在,這座廟里供奉的就是那位割耳化緣的林道真人。興隆山能有今天,林道功不可沒!”老陳講得言之鑿鑿,大家聽得如癡如醉,我似乎也從故事中明白了點什么。
一座山見證了一段隱秘而令人崇敬的故事。東老爺山有了這段故事,山與故事的主人就再也扯不斷了。自此,東老爺山以非凡的高度雄踞陜甘寧三省的交界處,散發(fā)出無限光芒,那光是紅潤潤的、金燦燦的、明亮亮的,它發(fā)軔于元朝,走過明清,興盛于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