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經(jīng)鎮(zhèn)原的清水河
清水河,是鎮(zhèn)原縣境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幾條發(fā)源于縣境,又在縣境匯入其他河流的河流之一,屬鎮(zhèn)原縣境內(nèi)河。據(jù)《鎮(zhèn)原縣地名志》記載,“清水河,涇河水系蒲河一級支流。發(fā)源于鎮(zhèn)原縣馬渠鎮(zhèn)馬渠村牡丹洼李家峁,向東北方向流經(jīng)馬渠鎮(zhèn)、廟渠鎮(zhèn)、三岔鎮(zhèn)、方山鄉(xiāng),至三岔鎮(zhèn)石咀村以下匯入蒲河。因此河河水清澈見底,可以飲用而得名清水河。河流全長25.95千米,流域面積103平方千米?!鼻逅樱櫭剂x就是因河水清澈而得名,由于清水河流經(jīng)之河床多為石質(zhì),石層有過濾之作用,再加之河水一路奔流而來,沿途有很多石層滲水而涓涓匯入,不僅使清水河河水逐漸壯大起來,也使清水河之河水更清、更澈。
清水河河谷
橫貫于鎮(zhèn)原縣西北部的清水河,猶如一條珍珠項鏈,在馬渠、三岔、廟渠和方山幾各鄉(xiāng)鎮(zhèn)群山峻嶺中蜿蜒曲折流動,孕育出了厚重的歷史文化,還有千年傳承的楊家將故事,而碾子坡、老虎嘴、卷子壕、六畝儉、碧波潭、磨刀石、柳州城,則宛若裝飾在這條項鏈上的幾顆寶珠,把清水河裝扮得更加美麗、動人。
據(jù)史料記載,楊文廣以父蔭為官,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陜西南部張海率饑民起義,轉(zhuǎn)戰(zhàn)陜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出征歸來后,楊文廣以軍功升任殿直。四年(1044年),推行“新政”的參知政事范仲淹任陜西、河東路宣撫使。次年正月,范仲淹罷相,出任邠州(今陜西彬縣)知州兼陜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在范仲淹知慶州(今甘肅慶城縣)期間,和楊文廣有過交談,對楊文廣的軍事才能感到驚奇,將他置于麾下。范仲淹在西北任職時,提出了大量修筑城寨堡壘,留兵據(jù)守。然后,再得寸進尺,步步為營,穩(wěn)扎穩(wěn)打,逐步縮小夏軍的活動空間,最終達到將其蠶食的軍事策略。位于西夏進軍長安要道之蒲河道上的柳州城,正是這個時期宋廷所修建的防御性城寨之一,而在范仲淹麾下效力的楊文廣則參與了柳州城及其周邊地區(qū)的駐守和防御工作。
傳說中楊文廣在河邊坐過的石頭
柳州城位于今三岔鎮(zhèn)石嘴村柳州組的清水河與蒲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在這里,蒲河繞成一個大圓灣,如同伸出胳膊將清水河輕輕地攬入,而柳州城則正修建城蒲河的臂灣之中。據(jù)《宋史》記載,宋時原州共轄臨涇、彭陽二縣,新城、柳泉二鎮(zhèn)和綏寧、靖安、西壕、開邊、平安五寨,而這柳泉鎮(zhèn)之治所也就是今柳州城。楊文廣在范仲淹麾下效力一年有余,駐守柳州城,形成一道屏障,扼守住西夏大軍東進的道路,確保了邊疆的安穩(wěn)和后方的安全。楊文廣駐守柳州城期間,由于蒲河上游被西夏所控制,他經(jīng)常往來于清水河谷等地,不僅勘察地形地貌,收山川地形地貌于胸懷,而且還可以了解這里的民風民情,加強軍民之聯(lián)系,形成一道道穩(wěn)固的防御線。因此,楊文廣在此期間,經(jīng)常帶領士兵幫助當?shù)孛癖姼N收割,保護民眾安寧;民眾則又翻過來幫助大軍固守城池,軍民和諧共處。而楊文廣足跡之所臨,皆有故事廣為流傳。因此,清水河、蒲河流域留下許多與楊文廣有關傳說故事,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傳說中的“半塊磨刀石”
清水河雖然和流經(jīng)鎮(zhèn)原的蒲河、茹河、洪河、交口河一樣都被稱作河,但是和他們比起來,清水河只能算作是一個小兄弟。但她從西邊一路蜿蜒而行,匯集了眾多溪流,在鎮(zhèn)原北部嚴重缺水的地區(qū)來說,清水河到匯入蒲河時流量的確已經(jīng)不小了。但清水河不同于蒲河、茹河、洪河、交口河的地方在于河水所流過的山澗比較窄小,可以說河水是在窄窄的峽谷中穿走,而且大多還是石峽,從兩邊的石峽縫里就有水流滲出,有的則形成小溪,有的則匯成泉水,而涓涓之溪流和汪汪泉水則匯聚成了如今之清水河。尤其是在廟渠鎮(zhèn)六十畝坪村梢眼坪組的楊壩山荒草臺一帶,清水河從石壁旁流過,在另一側(cè)不遠處就有一大塊石頭橫臥在河道旁邊,當?shù)厝罕娬f這就是民間傳說的楊文廣磨刀石。這塊磨刀石現(xiàn)呈半圓形狀,直徑一米左右,厚約十厘米,質(zhì)地細密,表面平整光滑。據(jù)傳說,當年在柳州城駐守的時候,經(jīng)常沿著清水河逆流而上,勘察地形地貌,探尋柳州城防御的最佳辦法。一次,楊文廣騎著他的白龍駒,沿清水河而上,由于清水河穿流在在石峽谷中,在河谷較寬之處,他騎馬而行,在河谷較窄之處,他則有他的寶刀砌開一條道路。由于時間久了,他的寶刀有些鈍了。這時,恰好河谷旁邊有塊圓形的石頭,他順手掬起旁邊的泉水灑在石頭上,磨起他的寶刀來。不大一會,寶刀被磨得明光珵亮,纖塵不染,他順手向著這塊剛才磨刀的石頭切了下去,誰知“咔嚓”一聲,這塊石頭竟被寶刀齊生生地切為兩半,楊文廣萬分稱奇。后來,駐守柳州城的士兵將這塊石頭的另半塊搬回到了城中,供戰(zhàn)士們打磨刀槍箭簇等武器之用。因此,這里就剩下半塊磨刀石孤零零地躺在了這里,這一躺就是上千年的歷史。據(jù)當?shù)厝罕娊榻B,這里的石塊經(jīng)過上萬年的地質(zhì)作用,再加上清水河河水的長期沖洗,致使石塊質(zhì)地更加細膩、堅硬,隨便撿起一塊就可打磨農(nóng)具。
危懸的石壁
磨刀石處的清水河東側(cè)是一段長約五十米的石壁,這些石壁被河水沖刷的呈片層狀,河水從下穿過,懸壁危聳。由于石層風化比較松散,用手就隨便一掏,就可以掏下一大塊一大塊的石塊來,這些石塊形狀不一,有的呈條狀,有的呈尖錐狀,有的呈刀狀,但塊塊卻是質(zhì)地無比細膩、堅硬。據(jù)當?shù)厝罕娊榻B,用來打磨農(nóng)具時,不但不會產(chǎn)生灰塵,而且打磨后的農(nóng)具比較鋒利經(jīng)久耐用。無怪乎每年到收割小麥時節(jié)時,當?shù)厝罕姴挥玫郊猩腺徺I磨刀石,而是紛紛前來此處,隨便開啟幾塊層石,也就是最好的磨刀石了。
在這段石壁的對面石壁層里,則有細細的水流流出,到石壁底形成了一個小水泉,傳說這就是當年楊文廣用來磨刀的水泉,當?shù)厝酥^此泉為“神泉”,水為“圣水”,據(jù)傳說喝上此水后可除疾祛病,可防治百病不生。上世紀時,廟渠、三岔、方山等地的人們常常來這里盛“圣水”,一時盛水人滿為患,“圣水”供不應求。有時候,一份虔誠便會成就一個奇跡。為了取水方便,人們硬是在河谷的巖石層上鑿出了一條長約五十米的彎彎曲曲石道,如今,這條石道靜臥在清水河畔,默默地注釋著歲月的日新日益,而這份虔誠真讓人肅然起敬。當然,所謂的“神泉”“圣水”,也只是一種迷信之談,哪會有可以包治百病的“神水”呢?無非是從石層中流出的水流,經(jīng)過石層層層過濾,再加之含有某些礦物質(zhì),泉水被凈化的比較潔凈和香甜而已。此處河谷兩側(cè)的石層縫里,到處都有水流滲出,細細水流形成一個又一個小小的水泉,這些水泉又匯流到了清水河,本來清水河河水就清澈,再加之這些清流的匯入,使清水河之水更加清澈,真可謂是“清水河之名,名符其實”。
石層流水形成的“神泉”
碧波潭,這顆鑲嵌在清水河上的寶珠,她位于廟渠鎮(zhèn)店王村南灣組境內(nèi)清水河河谷之中。俗話說“水到絕境為飛瀑”,清水河流淌到這里走投無路,便舍身躍下懸崖,形成一個長約二十多米的瀑布,瀑布之下則積水成潭,一眼碧綠。據(jù)有關資料記載和當?shù)厝罕娊榻B,碧波潭在古時候一望無際,即使解放初期的時候水域面積也達數(shù)畝之余。如今,受氣候、水文等各種因素之影響,昔日面積盈畝之碧波潭,水域面積已經(jīng)大為縮減,目前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面積只剩一百多平方米見方的小水潭而已。
據(jù)傳說,當年楊文廣在繁忙的軍事之余,經(jīng)常騎著他的白龍駒,沿著清水河一路西行,來到這碧波潭邊,坐在河邊大石頭上,凝視這一潭碧波,傾聽著瀑布的湊鳴,思考抗夏之大計,心中滿是憂國憂民之一片忠君愛國之心。正是他的勤訓軍士,繕修兵甲,才便西夏大軍東望柳州而裹足不前,原州人民免受了西下鐵蹄的蹂躪。于是,人們給楊家將故事也賦予了更多神奇、動人的傳說。據(jù)傳說,一次楊文廣又來到了碧波潭,他坐在潭上瀑布旁一個大石頭上,望著奔流而來的清水河拉著長練從懸崖上一躍而下,躍入碧波潭中,心中醞釀著抗夏的大計。正在出神之際,清水河突然發(fā)出戰(zhàn)馬般的嘶吼,楊文廣心中一驚,一躍而起,懸在腰間的佩劍頓時掉入了河中,他伸手去抓佩劍,可佩劍早已隨河水而去,流入了瀑布口的水眼之中,士兵們打撈了好半天,也未將佩劍打撈出來。楊文廣懊惱不已,只好牽過戰(zhàn)馬,悻悻而歸。幾個月之后,楊文廣的佩劍在遠在幾百里之外的咸陽被人打撈而出。一時,清水河和幾百里外的涇河地下暗道相通不脛而走,給碧波潭和清水河也憑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碧波潭
清水河帶給楊家將故事不少傳奇,楊家將故事也給碧波潭增添了不少神韻。后來,西夏大軍圍困了柳州城數(shù)月之余,造成楊文廣大軍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為了保存抗夏主力軍隊不被殲滅,憑借著他對這一帶地形地貌的了解,楊文廣采用“懸羊擊鼓,餓馬搖鈴”之妙計,利用“土锨”從柳州城內(nèi)挖出一條長長的地道,一直通到幾十里外的廟渠鎮(zhèn)六十里坪村清水河谷附近的哨眼坪,他率領軍隊從地道中順利撤出,上演了一場“空城”妙計,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保存了宋軍有生力量。等西夏軍隊最后攻入柳州城后,這才發(fā)現(xiàn)宋軍早已不知去向,留下了一座“空城”,只剩“懸羊”仍在“擊鼓”,“餓馬”依舊“搖鈴”而已。如今,柳州城里的這條地道入口仍然還在,保存完好,上世紀末曾有人在柳州城內(nèi)放羊時,羊只鉆入了地道,放羊人從這條地道尋羊而入,出來時發(fā)現(xiàn)竟然從蒲河川已經(jīng)走到了廟渠鎮(zhèn)六十畝坪村清水河附近的哨眼坪,這給這條地道又增添了些神秘和傳奇。今天,在今哨眼坪山澗邊,有一條長長的深壕,而深壕又與一山洞相連,這就是那條地道的出口。即使在今天,清水河流域的田地里,群眾在耕作時,仍不時會發(fā)現(xiàn)宋代磚瓦、瓷片和錢幣。而在哨眼坪堡子對面的山澗邊上,有兩個圓形的小山包相距不遠,一個叫“風臺”,另一個叫“倒生臺”。據(jù)傳說,這是楊文廣率領大軍從地道撤出,爬上了山梁歇息后,隨手將兩只戰(zhàn)靴中的黃土傾倒出后所形成的。如今,這兩個小山包如同兩位威武的將軍矗立在清水河邊,遠眺著北面的柳州城和西面的碧波潭,守護著一方安寧,這無疑給清水河又增添許多神秘色彩,讓人們不斷地去演繹楊家將的傳奇故事。
哨眼坪堡子
清水河將楊家將的故事傳頌了千年,而楊家將故事也給清水河增添了不少神韻。楊家將故事千年傳承不息,得益于清水河涓流不息的精心打磨,更得益于清水河孕育出的厚重歷史文化積淀。在清水河流域,早在幾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產(chǎn)和生活,孕育出了更新世晚期碾子坡化石點和蘆家山、尚家山、何灣、卷子壕、前店王、六畝儉、老虎嘴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正是這厚重的歷史文化遺存為楊家將故事的傳播提供了優(yōu)質(zhì)的土壤,特別是位于清水河南麓的老虎嘴遺址,更讓楊家將故事熠熠生輝。
老虎嘴遺址位于四合村老虎咀組向北的半山上,先后出土過100多件紅陶罐和石斧、石刀等器物,特別是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一條陶管道,殘長27米,出土圓形陶管共41節(jié)。這些陶管略呈圓筒形,首端有子口,口微斂,直徑為12厘米,底端略呈喇叭口形,是母口,直徑為18.5厘米。陶水管為夾砂紅陶,器壁鈍厚,內(nèi)壁泥條盤筑痕跡明顯,外施籃紋和附加堆紋,部分水管還飾有附加堆紋數(shù)周,均采用泥條盤筑和輪制手法,有相互對接的子母口,從出土現(xiàn)場看,37節(jié)陶水管小口向西,套入另一節(jié)陶水管的大口內(nèi),節(jié)節(jié)套扣,鋪在白色片石及碎石上,一直通向旁邊小溪,可能是用來向外排水的。此陶水管屬新石器時代常山下層文化晚期遺存,它的發(fā)現(xiàn)說明我國古代建筑排水設施用人工制造排水管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為研究新石器時代排水設施提供了實物見證,書寫了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一頁,也使經(jīng)過清水河和厚重歷史打磨的楊家故事更加凝重。
老虎咀遺址全貌
透過重重疊疊的歲月,聽一聽楊家將當年的號角鼓聲,悠悠的清水河演繹的千年傳奇,讓楊家將忠君愛國的贊歌傳唱不息。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奔流不息的清水河邊、哨眼坪孫家堡子中,又上演了另一個傳奇,留下了一段佳話。民國時期,這里有一個開明大地主孫世濤,家有耕地近萬畝,毗連三岔、馬渠、孟壩等鄉(xiāng)鎮(zhèn),平?jīng)觥艽ㄒ灿兴牟糠滞恋睾图Z倉,是鎮(zhèn)原屈指可數(shù)的富戶大家,人丁興旺,財源茂盛,特別是積粟甚豐。在外闖蕩多年的孫世濤,對社會民情、世事政局頗多了解,當中央紅軍長征進入鎮(zhèn)原的馬渠、三岔時,孫家即主動捐送糧草錢物。翌年,紅軍西征時,孫世濤審時度勢,以他對紅軍和共產(chǎn)黨的基本認識,又支援紅軍糧食三十多倉二千余石,由固原、環(huán)縣、鎮(zhèn)原三縣組織民夫馱運,歷時半年有余,他用實際行動支援革命,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錚友。后來,他以議員身份出席了鎮(zhèn)原縣第一屆參議會,并被選為陜甘寧邊區(qū)參議員,出席了邊區(qū)第二屆參議會。解放后,孫世濤被選為縣人民代表,積極投身于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之中。真可謂:古有楊文廣清水河抗夏保境安民,今有孫世濤哨眼坪捐糧支援革命。
磨刀石上顯忠勇,碧波潭中澄青史,清水長流悠萬載,楊將故事傳千年。歷史曾在這里演繹出了一部又一部壯麗的詩篇,它清晰地記錄在柳州城之內(nèi)、清水河之畔、哨眼坪之巔,成為中華民族文明史上一朵永遠翻卷著的壯麗浪花。一石一清潭,山巖水長流;哨眼通古今,史話厚且煌。如今,歷史已經(jīng)成為過眼云煙,一眼千年,一念永恒,而楊家將故事在這塊厚重的土地上,隨著清水河流傳不息,永遠鐫刻在千年的精神流脈中,成為永恒的歷史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