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里,人情消費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或出于禮貌,或出于功利目的,人情消費成了一些大學生日常開銷中的一筆重要支出。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1570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4%的受訪大學生為人情消費苦惱,58.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人情消費會在學生之間形成關系圈和小團體,69.7%的受訪大學生建議引導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
人情消費本來具有增進情感和加強交往溝通的功能,但是,在消費主義等因素的影響下,所謂的人情消費在當下幾乎變味,以至于不少人稱之為負擔,有些地方政府部門甚至出臺了文件來規(guī)范人情消費。
當本屬于成年人社會的人情消費“入侵”到大學校園,甚至被部分學生當作“熟悉”社會的規(guī)則時,大學生真的明白人情消費的內涵嗎?嚴格地說,大學生本不應有人情消費這一概念,因為沒有經(jīng)濟來源的大學生,是支撐不了人情消費的。就我國多數(shù)大學生來說,經(jīng)濟來源主要靠家庭負擔,個人沒有經(jīng)濟能力,作為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大學生的人情消費既是一個“不能”的問題,也是一個“不應該”的問題。
更何況,消費并不僅僅意味著開支花銷,也意味著責任。消費什么、消費多少、如何消費屬于個人的選擇。但是如果人們購買了許多東西,“只不過是為要有;我們對無用的擁有感到滿意”,那樣“人的思想、理性被機械性消費所取代,人變成了一架沒有思想,沒有情感的消費機器”。作為大學生,主動介入人情消費,不僅逃避了父母和社會的期待,而且也是淺層次地理解人情消費。
人情消費是大學生的一種虛假需要。或者說,是人為制造的一種隨大流現(xiàn)象。從新聞調查可以看出,大學生朋友過生日、紀念節(jié)日、同鄉(xiāng)聚餐聚會、畢業(yè)送別等都是人情消費的由頭,這與成人社會幾乎沒有區(qū)別,不加以制止或提醒,大學生活豈不成了“小江湖”?
大學生不應成為“書呆子”,但認識人情世故乃至“江湖化”人情交往不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必修課。對大學生來說,告別人情消費,當從自我做起,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人際交往觀,更要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靠真誠,而不是靠人情消費。對處于青春季節(jié)的大學生來說,能在大學期間與同學們結下純潔的友誼和深厚的情感,遠遠比所謂的人情交往重要。
人情消費不可能使大學生由校園人成為理性的社會人。你待人一分,人待你一寸。你待我一尺,我報你一丈。這是普通公眾的情感訴求,也是人際交往的正常期待。但大學生把人情消費當作鍛煉的場所,明顯走錯了方向,也背離了社會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期待。
大學生當然要注重交往,要關心社會,但要成為有擔當有才華有抱負的一代,就不應只關心社會庸俗的一面,把吃喝應酬當作社會人情交往的重點。這是功利思維,也是對社會交往不正確的認識。
大學里的人情消費現(xiàn)象當警惕。希望大學生不流俗不從眾,從自我做起,自覺抵制無意義的人情消費。
(作者系信陽師范學院教師)